您的位置:

莫把暑假变成孩子的“第三学期”

时间:2023-08-11 06:26:2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晁星

每逢暑假,家长又烧了多少钱都会成为热门话题。今年也不例外。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家庭花销在5000元以上,有的家庭暑期刚过半就已花出去3万元。

钱都花在了哪儿?一个大头是兴趣班。眼下,课业辅导班的烧是退了,但不少家长在报班上花的钱却一点没少。绘画、舞蹈、各种球类加户外拓展,这班那课眼花缭乱,且个个收费不菲,报三四个上万块钱就出去了。除了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要么是一头扎进研学热潮,花钱让孩子去国内名校转一转来个“升学信念游”,或去打卡知名博物馆开启“文化艺术之旅”;要么全家一起出行,带孩子游山玩水长见识。可旅游高峰期,衣食住行花费都颇高。近期“月薪2万住不起快捷酒店”冲上热搜,就是例证。

暑期腰包掏个不停,主动“卷”的家长有之,“有苦说不出”的也不少。有的上班族,一到假期没人带孩子,报个兴趣班、参加个夏令营权当是“托管”了。不过更多的则是被“卷”得实在坐不住了。哪怕经济上有点压力,也要咬牙“投资”,决不能让孩子的宝贵暑期荒废了。

客观来说,趁暑假带孩子补知识、长见识,无可厚非。可凡事过犹不及,当暑假成了烧钱大战,暑期教育成了“烧钱经济”,真能收获理想的效果吗?所谓“兴趣班”,往往是家长的兴趣比孩子大,每去上课都得连哄带骗、威逼利诱;“研学旅行”吹得天花乱坠,可很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诗与远方”听上去美好,可热门目的地大都是人山人海,不光费用翻倍,体验感也拉胯。

凡事都要按规律办事。从经验来看,“所买即所得”并不完全适用于教育,高投入未必会有高产出。更何况,设置寒暑假的目的,本就是让学生在经历了一个紧张忙碌的学期后,调整状态、放松身心。如果过分功利,忽视孩子的想法与心愿,愣是把暑期异化成强度拉满的“第三学期”,很可能是父母付出越多,孩子压力越大,一来二去成了恶性循环。

假期应该怎么过?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早就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雪地里按照闰土父亲教的方法捉麻雀,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妙趣横生的年少时光,令人歆羡,也给人启示。时代虽已不同,但童心并无二致。不要让盲目的物质投入及功利心态,把全家人压得喘不过气来。用心陪伴、耐心引导,把美好时光还给孩子,暑假才能真正过得愉快、充实、有意义。

关键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