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刚刚结束的2023年度ST杯《微控制系统项目设计》课程作品展活动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1级通信工程学院近600名学生组成100个“公司”进行了自己开发产品的“发布会”,面对专家提问,各位“项目经理”“市场公关秘书”“首席技术官”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经过了一学期的打磨、配合,他们似乎已有了极高的“身份认同”。
作为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微控制系统项目设计》课程负责人,陈彦辉对这门课的学生有很严格的要求,“既然引入了模拟公司的形式,就一定要把它做实”。
近年来,在学校本科生院的大力支持下,通信工程学院以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培养为契机,依托行业优势资源和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不断深化实践课程改革,积极引导课程组共同致力于打造“一流教学”特色金课。
【资料图】
一门让学生又爱又“恨”的课
工程教育应该怎么做?
2016年,在全国专业认证和新工科的大背景下,这个问题被摆在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工程教育是要做系统产品的,除了技术,还要求具备很多非技术的能力,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课,但学习了什么知识并不代表你就具备什么能力,所以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能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陈彦辉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所在,并大胆地提出了解决这一痛点的想法。
2016年,微控制系统项目设计课程开始建设并被写入学院培养大纲。2018年,正式开课。
CDIO工程教育模式被引入,课程采用虚拟企业的模式,面向行业热点,以同一主题命题,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跨学科的方式学习工程。
这门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一体的课程让部分同学有所顾虑。
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落差、单课程知识与多课程综合应用之间的桥接、个人学习行为与团体协作行为之间的协调、模块开发调试与系统集成测试之间的技能,每一项都是课程团队和学生们需要攻克的难点。
“老师们其实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会把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视频和资料放到学在西电平台供同学们学习,同时会把相关企业一些组织架构、产品案例等分享给他们,帮他们先确定好产品方向和重要时间节点,明确节点任务”,作为课程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康槿坦言,上这门课,团队老师们需要准备的东西、花的心思、投入的精力都更多,“但如果能打消同学们的顾虑,真正让他们通过这门课程得到能力的全面‘升级’,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轻描淡写的任务罗列,背后却是整个团队顶住压力、勇担育人使命的决心。
从2018年的自动售货机,到今年的满足智能服务的“智能机器人”,一届一届的学生们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实现了自身的超越。
4.4分,这是学生们给这门课程打出的平均难度分,对于满分5分来说,这个分数已然不能算低,在这样的难度下,学生们却对这门课程十分喜爱。
“联调的时候特别不容易,做了三天,熬了几个通宵才做出来”,作为“MICT机器人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首席数字系统工程师,梁城斌和他的“同事”们研发的“智慧外卖管理机器人——EMBOX智能魔盒”在2023年度ST杯《微控制系统项目设计》课程作品展中获得了“最佳市场潜力奖”,捧得奖杯的他难掩喜悦,“过程中会有很多次推翻重来,但最终把想法变成真的产品,并且能拿奖,特别有成就感”。
“觉得难,就说明自身能力不够,克难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当看到努力变为产品并受到认可,学生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自豪感”,陈彦辉道出学生喜欢这门课的“秘密”,“西电的学生是能吃苦克难的,这是西电基因里传承下来的,平时可能不明显,关键时刻就展现出来了”。
一门把“公司”搬进课堂的课
“在这门课程里,提出需求的‘企业’是甲方,我们老师们是乙方,学生是第三方公司,这个关系必须明确”,课程开始,老师们会自动带入“角色”,“课程期间,学生不能叫我们老师,我们也不能称某某同学,必须是某总、某经理、某工”,从大一时的学生到大二的“公司职员”,学生们往往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通常不会被允许很长。
每年,通院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专业600多名大二学生会分组成立百余个“公司”。“公司”里的“职员”虽少,却架构完整,不仅有技术“部门”,还设有管理、公关、市场等“部门”,组内成员需要协同做好产品规划、规格指定、模块划分、技术攻关、项目管理、业绩考核、加工制作、质量管控、市场宣传、成本管理、质检环评等工作。谁担任何种职务,全靠组员“认领”,“如何在‘公司’中将个人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是他们确定职位的首要标准。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会有很多顾虑,担心有很多知识还未学过,甚至有一些是非本专业的知识,我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同学们一些帮助,引导他们去自己寻求答案,在我们看来,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与康槿一样,课程团队的老师们更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知道该做什么产品,就去深入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遇到没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就自己在网上找各种课程视频和专业论文,碰到卡住的技术难点,就多方请教、反复尝试……不仅学生们需要学习更多,面对百组百品,课程团队的老师们更是需要根据每一组的产品给出不同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在一学期的课程中,课程团队会邀请相关行业内的企业为学生作不同主题的报告,举办不同类型的座谈,邀请企业内相关部门在关键时间节点作案例分享,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一步完善自己“公司”的产品。
“产品好不好,用户说了算,市场评价最真实”,课程的期末考试自然也是“与众不同”。百余个“公司”的产品集中参加路演,接受来自全国不同高校、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企业专家的提问及考察,最终选出真正的“好产品”。
陈彦辉认为,学生们到社会中调研、寻找、发现自己心中的好产品,不仅能使学生建立服务社会的意识,而且能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真实动态的模式下去自主思考、学习、实践、创新,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
一门改变自我认知的课
“这门课跟其他课都不一样,比较难”,这是学生们对微控制系统项目设计课程的一致评价。
“难”在哪里?
陈彦辉认为,最难的不是技术的掌握,而是“心”的改变,是对自我认知的调整。
一门工科课程会改变学生的自我认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恐怕没多少人会相信,但微控制系统项目设计课程却做到了。
在开课的头两年,学生在组建“公司”时只想找技术强的人作“搭子”,认为只要技术过硬,产品就一定没有问题;也有学生觉得自身技术不足,会在“公司”里拖后腿;还有学生觉得只要跟着一个很强的组,“摸鱼”也能拿高分……随着项目不断推进,这些旧有的认知被逐一打破。
作为要做出产品的“公司”,技术强固然会有优势,但项目管理、产品设计等依旧缺一不可,在某一方面相对较弱的学生却也可能在另一方面具有其他组员所不具备的优势,“摸鱼”只会让自己在每四周进行一次的组内互评中垫底并面临被“解雇”的风险。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加强协同合作逐渐成为了公认的“公司”生存之道,在每届同学的经验分享中,“协作”“团队”“集体”都是被提到最多的关键词。
从个人到集体,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并进,学生们不断调整自我认知,在充分认识到团队、集体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
在一学期不长的时间里,学生们真正去感受“小我融入大我”的凝聚,真正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真正去肩负“强国有我”的使命。
“我希望我们的这门课程不仅是技术的培训平台,更重要的是成为人的培养的平台”,谈到育人,陈彦辉在意的不仅是学生技能的提升,更多的是对学生心灵的启迪和价值观的塑造。
兄弟高校的点赞、行业企业的认可、学生们的喜爱,都没能让课程团队志得意满地停下“做得更好”的脚步,他们依旧在思考,如何能够及时给予学生角色转变的引导和帮助、如何能够将学生作品更好与行业需求对接、如何能够搭建更大的育人平台……(通讯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