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财经新商道,作者 | 肖九洲,编辑 | 刘亚杰
(相关资料图)
过了年,互联网大厂开始流行“模仿秀”。
先是号称“微信官方信息第一出口”的微信派,以“图片+短文字”的形式亮相,经重新设计框架、版式、内容,变成了一张小红书的“脸”;后有媒体报道,3月8日京东将正式上线“百亿补贴”,引导用户在京东APP一级入口接入服务,目前已启动内测工作,马上有了拼多多内味儿。
如果只有微信“淡妆浓抹”将微信变成了“小绿书”,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在“模仿”这条路上无出其右;可总将“不卖假货”挂在嘴边,树立高端品牌形象的京东,却在拼多多行过的旧路上跃跃欲试。
这是互联网大厂的新游戏吗?
掂量下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再看看这些公司的股价走势,这样的“模仿秀”其实透着无奈。联想到美团将业务拓展到香港地区,抖音不看小视频而是开业了超市、送起了外卖,不惧风险总想把一只脚探到并不擅长的领域,就知道这些“模仿”与“跨界”,可能不是“玩票”。
不这么干,似乎不行了,因为所有人都“蕉绿”了。
来路不同的“模仿者”
先来看看腾讯这位“参赛选手”的姿态。
微信将公号只发布图片或文章的传统形式,通过多图文设定丰富内容形式,字数限制从140字扩充到1000字。用户可横滑浏览所有图片,展示比例为3:4。众多解读认为,多处框架调整在降低用户使用难度。
对小红书重度用户而言,他们比普通用户更为欢迎如此设定:排版通用标配高清大图+文字短标+内容介绍,以图为主、文字为辅,便于横滑展示,众多设定均与小红书类似。若在后期提供更为多样的编辑工具窗口,放宽图片数量与发布频次设定,这就真成了“小绿书”。
新功能上线后,众多数码类博主纷纷发布产品展示内容。受众体验后评论各异,认为小绿书师从小红书的观点还是占据多数。
其实2020年,腾讯已经释放“探索端内容”的信号。
腾讯副总裁、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Pro”曾表示,不希望微信成为长文章的载体,而是要引导短信息成为主流。只是短视频的尝试随着那场公开课的结束就开始了,短信息却用了三年时间。
对腾讯而言,调整并不是件难事;不过对京东而言,如此操作并不算多。
提到“补贴”,人们更多会想到刘强东从资金池里取钱,慷慨分给一线的送货小哥,或者公开奖掖贡献出众的高管,甚至衣锦还乡贴补宿迁老乡。即使有节日补贴,风格普遍较为收敛。
但这次将口号设定为“百亿补贴”,同时拥有APP一级入口,显然要把“节日大促”变成“日常抢购”的节奏。
如此大手笔,拼多多早在2019年初已经做过尝试。当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上半年,拼多多实现营收72.9亿元,同比增长169%;活跃买家数达到4.832亿,同比增长41%,补贴效应可见一斑。
或许京东要的,就是过一把拼多多的“瘾”。
只是效果还能否再现当年的万人空巷,目前尚难有结论。毕竟拼多多先入为主,后来者恐有事倍功半的压力。
况且当年大手笔补贴,拼多多希望目标客户能从“下沉市场”的小镇青年,拓展到“五环内”的高端用户,补贴产品多以iPhone、戴森吹风机等3C产品为主。
然而高端客群,正是京东业务的传统客户,经过补贴后更像为“小镇青年”消费升级提供通道。沿着拼多多来时路“反着”走一遍,出了差池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风险系数很高。
对此,网友更为乐见其成。毕竟经过百亿补贴,拼多多确实降低众多高价产品的购买门槛,让消费者体会到实惠;如今京东前赴后继,这样的“卷”确实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于是这场“模仿秀”开始了。
难掩焦虑
大家喜欢模仿吗?客观地说,肯定不是。
当年,拼多多在推出百亿补贴计划后,舆论曾经争议,天猫、京东、苏宁易购是否会跟进。主流观点认为厂商有条件,可是不会出手。毕竟这是拼多多以挑战者身份最先吹响的“冲锋号”,擂主不能听他人号令,从结果来看基本如此。
腾讯更不必说。
近些年马化腾鲜有亲自下场绞杀的情况,“南山必胜客”腾讯法务团队已经多时未应对重大侵权诉讼,上一次出手还要追述到2020年4月与“老干妈”的乌龙事件。
腾讯已习惯通过投资项目抢夺创新高位,2022年对外投资数量降至近8年来最低,仍有90个项目招致麾下。
如果一切没有变,京东和腾讯何必行他人脚下之路,为了零和博弈杀得头破血流?没有必要。可是一切有了变化,就是另外的故事。
互联网机构统计显示,2018年微信头部活跃公号平均打开率为3.4%,到2020年已经下降至1.1%;至于京东2018-2021年营收增速在30%区间浮动,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下滑至10%左右。还是以老面目示人,增量红利就要消失殆尽了。
再看资本市场,受到全球经济下行及客观因素影响的压力,众多企业通过减持补充流动性。作为京东第一大股东,腾讯在2020年12月通过派息方式散去所持4.6亿股京东股票。
这一幕,在2022年10月再次上演,主角换成了腾讯。其主要股东南非Naspers集团荷兰子公司Prosus减持了腾讯7980万股。
减持兑现成风,这让2022年互联网上市公司整体表现偏弱。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两家公司的股价(1月3日开盘)分别从459.8港元和276.2港元,下降(12月30日)至334港元和220.2港元,降幅分别达到39.9%和34.1%。
市场压力下,两家公司必须有所行动。
目前,全球聚焦人工智能平台ChatGPT。京东通过整合B端服务经验推出产业版ChatGPT——ChatJD,腾讯也表示早已布局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大模型,只是获得商业回报,恐怕时日尚远。
外部压力如鲠在喉,创新技术兑现仍需时日,内部增长遭遇天花板,增量市场难有快速获得回报的机会……在零和博弈中寻找增量以缓解焦虑,成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如此看来,关于模仿秀的故事可能刚刚开始。
集体缺失的安全感
将当前大厂们的共同选择归结为“焦虑”,很多事情都能串联起来。
2022年12月,刘强东痛批部分高管,称“拿PPT和假大空词汇忽悠自己的人就是骗子”,表示部分高管醉心PPT和奇妙词汇的自欺欺人,落地到执行流程中就变成一地鸡毛。
几乎同期,马化腾也在内部提到,腾讯内部腐败问题“触目惊心”,过了年就通过“阳光腾讯”的公号,发布因触犯腾讯“高压线”查处案件70余起、涉事100多人被辞退、10余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的消息。
揪出内部尸位素餐的管理混子,清除业务条线的大小蛀虫,两家公司不约而同通过缩减成本的方式,找到提升业绩的渠道。
此刻的“模仿”,不过是当初一系列举措的后续动作。
其他巨头同样在承受压力,这一点也有数据佐证:截至2022年5月,抖音主站月活用户数6.75亿人,同比仅增长7.2%;国金证券预测外卖餐饮市场规模将扩张到9000亿元,可是16.02%的增速已经低于2021年的22.13%——触碰天花板的压力,谁都受不了。
于是有媒体报道,都抖音将于3月1日上线全国外卖服务业务,业务触角伸到了美团的领地;美团没有计划发布短视频回击,可是也要顶着压力开拓香港地区市场,和Foodpanda和Deliveroo两个旧势力“抢地盘”。
眼下,巨头们还在寻找业务和空间的跨界机会,不过一些积极的信号出现,或许能让它们能暂时缓解肩头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4%大幅上调至5.2%,摩根士丹利更是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7%,市场回暖后,定然能帮助企业找到压力的出口。
或许环境好些了,一切会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