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京郊找院儿攻略:精神内耗止于野

时间:2023-02-06 12:06:45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慢养有益(ID:a-zLife),作者为前钛媒体执行总编辑杨瑨。钛媒体APP经授权发布。

前不久采购年货时,偶然跟一位多年神交的微信网友聊天,发现这位前辈姐姐竟是十多年前北京几乎最早的一批华德福家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她管我们一家人目前居住的社区叫「北京的大理」。

这个形容真的有点妙喔!更让我窃以为一年多前租下的四四方方小院子物超所值。

不过,这个村子离北京市中心是足够的远,跟你想的一样远,气候也差了老远。

位于京郊六环外的京密引水渠沿岸,有一个兴寿镇,下辖十几个村庄。其中的辛庄村因一所民办学校和其成功推广了垃圾分类的故事而闻名——也曾入选北京市「美丽乡村」。

我们的慢养小院位于离辛庄村不远的一个村落,离山更近一些。

病毒肆虐动不动就静默的那些日子,很多朋友对郊野生活种了草,野外露营也悄悄流行。至少在2022年国庆节之前,六环外是很少有和隔离的新闻。

到底怎么才能不出北京、又尽量不影响通勤的前提下,租到一个小院儿?可作为周末种种菜、散散心的乡野居所?

好几位朋友催问,写篇小文简单回顾下租院子经验吧。但几个基本问题有必要共识在下面:

1[gf]20e3[/gf][gf]fe0f[/gf]第一,北京郊区真的不是大理!如因为一次度假而冲动租院,纯属挖坑,建议三思;如考虑租个小院来经营民宿,我不大懂(已约了经营民宿的朋友后续找机会分享),本文提供的经验仅限于自住;

2[gf]20e3[/gf][gf]fe0f[/gf]第二,如果单纯的想种菜、体验季节性收获、不需要居住,那么,租大棚、租农场分地(并带有农场管家服务)是另一种更加推荐的方式。

虽然「阳台种菜」在有心人家里分分钟就能实现、「一米菜园」也渐渐成了城市家庭寓教于乐的新玩儿法,但一推开家门就脚丫踩在大地上这种妙不可言的体验,暂时在城市森林里是没法复制的。

3[gf]20e3[/gf][gf]fe0f[/gf]第三,求学,是我家选择住在京郊六环的原因之一。这不代表大多数向往小院儿人的需求。

我和家属王开始找院子,起初是因为给孩子选择小学。就从这里说起吧。

村儿里有所好学校

认识辛庄村缘于一所学校。

时间回到2019年冬天。大概11月底,我俩的第二个宝宝度过了百天,我一直关注的两所全人教育学校陆续举办开放日,能进入课堂体验和老师们面对面了,我们预约了名额,在开放日当天打车赶去了校园所在的辛庄村——有多远呢?

车在五环和高速上开了1个半小时,快到引水渠了,司机还是不太相信我跟他描述的“我要去一所学校”,反复跟我确认了两次地址……直到进村下车,我才偶遇了一位老师,走进了辛庄这个传说中的小村子和校园,印象太深刻。

转年春节,进入2020年,新冠病毒突袭人类(谁曾想之后我们集体经历了3年大疫)……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和一个多月的居家静默,以及后来北京新发地的疫情,一度让我们对这种住在城市文明中塔楼高层、门门都有保安守护、却行动受限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作为北京家庭,我们还有一个并行议题:次年的幼升小报名,到底怎么选?

2020年很多学校&幼儿园因疫情停课,有娃家庭是最难的。幸运的是,随着疫情动态缓和,我们多数家长跟家庭园的老师们商量好了「互助带娃」模式:每天把孩子送到郊野公园「上学」,由老师带领在自然里远足,从春到夏,收获了一段特别宝贵的户外时光。真·实现了老师不失业、职场父母得救。

那时,虽然提到病毒感染有点懵懂的怕,但孩子们的眼神里是有光的,因为每周都有很多天去树林里奔跑、跟小伙伴搭帐篷、捉虫子、爬树,在自然里头自由呼吸;孩子们的肢体力量、生活自理能力也实现了飞跃。

好想延续这样的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呀!

达成共识的这一刻,我和家属王突然就没任何纠结了。前面种过草的这所全人教育学校,不就在大自然边儿上嘛。

我头脑中「小学的意义」更完整了:我们不仅仅是给孩子找学上呀,这更会决定未来几年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

家属王说,咱们去租个院子吧。后来的2021年8月,经历大半年的改造,我们就真的住到了院子里。

(孩子跟隔壁同学隔墙聊天,他是「拥有附近」的人)

到底哪儿宜居?往北、往东

位置的选择,第一个要考虑。

京郊度假,是发现村庄和院落的好机会,很多人往往也是在住过了不错的民宿后,才种草田园生活的。

你可以圈几个家庭常去的度假地,对比看看,哪里是进城比较方便的?哪里是空气和风景都不错的?在地图上做个标记先。

问问你认识的民宿老板、农家乐老板,他们是村里房源的渠道之一。但更多人的方式是这四个字:开车扫村。

A4纸大小的招租广告,会贴在村子里醒目的地方;更多的关于村落的信息和邻居谁有房的八卦,你肯定要问路口巷口晒太阳的大爷大妈们~

在村子里散散步,也有概率结识到印象靠谱的村民,不妨留下你的需求和联系方式。

如果你恰好有北京郊区土著的同事,他们可以帮忙发布一些求租需求信息呐。锁定大概的方位再去扫,可以省时间。

扫村,看起来时间成本多,效率不高,但这个过程会帮助你了解京郊真正的村落是什么样儿。你是不是真的向往?

不过风景山景较好的一类村庄,大多位于延庆、怀柔等区域,距离城里过于远,如果不是自由职业,会极大限制进城自由,仅适合周末。

如果希望陪伴老人养老、孩子长住,建议往北、往东靠近城市边缘的方向找村子:

1[gf]20e3[/gf][gf]fe0f[/gf]昌平

关键词:饮用水水质好,种植园采摘发达,有创新教育类学校(但我所知的国际学校只有一所:凯博外国语昌平校区)

离山近,离山近。有一类浅山村对进城距离比较友好;也有一类租赁很低的深山村,环境更加肃静。

全人教育理念的学校包含南山艺术学园、同心源学苑、乐知三所,有缘份的人自行搜一搜吧值得推荐。

社区氛围超级好,没有之一。附近中产家庭相对聚集、北京挺知名的艺术家社群也在附近,再加上创新学校影响下的家校共建的传统,让这里的「附近」价值很高——适合慢养。

2[gf]20e3[/gf][gf]fe0f[/gf]顺义

关键词:进城快捷,距离机场近,开车or地铁通勤都快捷,拥有国展、Sam"s山姆卖场和祥云小镇等消费聚集区域,不至于太寂寞;周边国际学校多、(不买别墅的亲)或可连院子带娃学校双重考虑

3[gf]20e3[/gf][gf]fe0f[/gf]海淀

葱姐自己没有考察过海淀周边村庄,但恰好采访了开篇提到的文丽前辈,她也是一位院子主人,和家人有一个后花园式的小院儿,在香山半山腰,位于海淀区。山景小院儿真是太美好了(见下图绝美山景),过年时候相聚在院子里,也多了久违的年味儿。

她说,喜欢院子就是因为一直以来「对山的执念」,她遇到目前这处半山小院,也是借由缘分:「因为我总去爬香山野山,有一次下山看一家院子门口的槐花开的不错,想要采,正好有人在门口,问了一下同意就去采了。我家狗渴了,那位女士好心去给狗接水,我们就跟着进去了。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问她有没有院子租,她说刚好有。就这样定了。」

如果在海淀周边,找院的关键词之一也是:沿着山找。

这个区域到城里距离挺合适,“香山一带的相对近,抬脚就到,往返不会太当回事。”但不论哪个郊区,山里冬天确实比城里冷,院子或只能做春夏秋季节、节假日里的半休闲居所。

(摄影/文丽,经被采访人同意授权慢养有益使用)

价格:一年有几万纯租金够了,但改造无上限

根据院落面积/房间数,乡野小院租金一般在3万~7万之间,大多为年付。

如果考虑对院落进行改造/装修,那么,相应的租赁签约年限要长一些,才值回投入,一能锁定谈好的相对低的价格;二是考虑协议期内万一不住了,可以商定合适的转让方案。

找到房东签协议时,务必亲眼看到房屋的地契(大多是集体所有的)或其他证明文件,避免租到一些预备拆迁的房屋和院子,这是一个必须提到的风险——最近几年,农村拆违建的动作力度很大。

上述问题,可以通过靠谱的乡村中介人士来避坑。

我的另一位朋友、资深产业咨询顾问宁宇老师也因机缘选择住到了怀柔山里的小院,他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非常详细并有参考价值《如今的农村,和我想的大不一样》

一个迷思:要不要选择网红村?

听说围炉煮茶火了?网红都开始晒围炉煮茶了?

从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从乡野生活里而来的娱乐形式悄然流行,不是坏事呀。说明我们越来越接受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西方对我们的消费主义,也包含了对松弛感的向往。

白居易不就是在一个冬天写下了这样美好的诗句么: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不过,去年有段时间,京北昌平几个村子突然有点变成网红村的态势了,年轻人组团来打卡,村子里竟然堵起车了,院子房租也渐渐水涨船高,但,一定是适合你吗?(放心,我不会用总见仁见智4个字来敷衍你的:)

假如你就想开住一住「北京的大理」,或者喜欢艺术氛围的艺术家村(洪晃居住的村子、下苑村),实际上,这些村子的房租不太具有参考价值。

渐渐有名的村落,必有一些独特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个群落的特别之处。其房租已经不止是院子价值了,有很多看不见的附加价值。

如果你是一位艺术家,那就别犹豫,去跟晃姐做邻居呗——并且也不太可能看到我这篇攻略了哈哈~

如果你只是想种种菜,同时给家里狗狗改善一下居住环境,给一个自由奔跑的地儿,必然不是为了跟艺术家们社交——那就果断的绕开网红村吧!

网红村,更适合同一个圈子的人。

中介怎么找?

如果你还没锁定具体想去哪里住院儿,除了开车扫村,找中介更省力,有一些服务性质的中介运作蛮久了。

比如【美丽乡村(meilixxc)】这个公众号,我自己在关注的一个资源发布平台,典型的中介。具体怎么带看,可以手动联系,必定有中介费用。

58同城上,也有一些零散的租房信息,需自行甄别。

如果你已经锁定了某一两个村庄,要找对人,比如,求助于手中有资源的民宿达人,已定居村里的朋友等等。

微信群的信息交换,也是另一个相对靠谱的渠道。我们家的找院经历,无中介,主要是这几步:锁定村庄微信群和家长群刷信息直接电话房东看房签约。

期间我们先后看过两处院子,很快就确定了。

但复盘来看,不问中介的情况下,也失去了更充分的「比价」机会。

跟中介交流的意义也在此,他们掌握的信息充足,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周边几公里的租赁水平,不在房租上吃亏。

相比院子,更在意「附近」

防疫政策彻底翻篇儿后,2023年来了,还有人在意乡下和院子吗?

你对种菜自由的向往是不是也戛然而止了?眨眼间,身边人应阳尽阳了,你还会把视线停留在乡村生活博主的短视频里吗?

大疫,在城市管理的意义上已经结束了,我们终于可以自由旅行所了。但,生活呢?之后的一年、两年、五年,拿什么样的心态去参与当下的百废待兴?

疫情防控时期有人感叹说:大疫止于野。有人解释为乡村地区疫情不像城里那么肆虐,而我的理解略有不同:病毒止于「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野,不用狭隘理解为农村、乡村,而是一种更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心态。野的反面,是文明、精致、预制、多多益善、一次性(disposable)用品、下单即达……等等。

当长久身处后几个关键词描述的生活中,我们很难不焦虑,很难不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外在认同,很难不精神内耗,更难觉察自己心里真实的声音。

(项飚老师总是温和的批评城市化的负效应)

而原始一些,自然一些:被鸟衔来的种子、爬到鸟窝里的松鼠[gf]fe0f[/gf]、刚掰下来就进锅里的玉米、从泥里滚出来的孩子、灰尘有点儿多的小路、见不到保安的村落、买完菜还会聊上几句的小市场、从邻居家借来的铲子……哪怕能从我们亲手制造的繁华中抽离一天,抽离一时,抽离一年,你都会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疗愈止于此刻。

我住在京郊乡下一个挺大的变化,是路上见到「能打个招呼」的人多了,随便走走,常常要打招呼。拥有了「附近」后,告别了过去惯于潜在五花八门儿微信群里神侃吃瓜又不胜空虚的生活。

精简点:精神内耗止于野。

转述一位大理生活朋友的话:生活被搅乱了整整三年的大多数国人,又迅速卷入到一轮密集感染,这样的心理创伤,没那么容易疗愈。

春节期间,一边休整一边反思,我才意识到,我选择慢养小院来生活,并不是真热爱种菜、种地,而是热爱一种远离消费氛围、从日出到日落都经由一双手来创造的生活状态。

内心安定的人,或许并不需要一个真的院子。只需要觉察到一些本源的问题:凭一双手,到底能创造什么呢?

还对院子念念不忘的人,去走心的找一找吧,欢迎随时与我交流。

离春暖花开的季节,只有一步之遥了。

写于2023年1月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国际学校 北京郊区 美丽乡村 还有一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