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人工智能的主要概念是什么?简述人工智能的定义和概念?

时间:2023-01-16 15:57:06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2017年12月,人工智能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2021年9月25日,为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发布。

1.基本概念界定

1.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产生的学科,人工智能就是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从而用机器代替人类行使某些方面的职能。人工智能是通过探索人的感觉和思维的规律来模拟人的智能活动,电子计算机是人工智能的媒介和基础。阿伦·图灵说:“如果一台计算机能骗过人,使人相信它是人而不是机器,那么它就应当被称作有智能。”如果以此为标准来界定机器的智能,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1.2人类智能

智能简单地说就是智慧与能力,是综合、复杂的精神活动功能,是人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并且把知识和概念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活动往往和记忆力、感知力、思维、判断、联想、意志等有密切的联系,人类的智能表现在能够进行归纳总结和逻辑演绎,人类对视觉和听觉的感知以及处理都是条件反射式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对各种情况的处理是下意识的反应。

1.3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理解、判断、推理等。思维往往借助于语言来表达,由直接的感受即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发现普适性的规律。芒福德说人类是“精神的制造者”而不仅仅是“工具的制造者”,因为人类具备思维能力。

2.基于“技术元素”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技术元素”这一说法是凯文·凯利提出的,技术元素就是从人类意识中涌现出的一切东西,包括技术具象的工具,也包括文化、法律、社会机构和一切智能创造物。凯文·凯利说:“科技是人类的发明,也是生命的产物。”居所是动物的技术,是动物的延伸部分,人类的延伸部分是技术元素,科技发明是我们基因创造的躯体的外延。

2.1人工智能是技术进化的成果

凯文·凯利认为人类的延伸由思维产生,因为思维具有创造力,才促使了技术的进步,才创造出了以往没有创造出的东西,所以,“如果说科技是人类的延伸,那也与基因无关,而是思维的延伸。因此科技是观念的延伸躯体”。技术元素伴随着语言、工具的诞生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伙伴,从古至今,除了极少的例外,各种技术都没有消失,而是进化成不同形态的技术。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科技物种,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发展,是技术进化的成果。

2.2人类与技术共同进步

一切生物都有天然的借助外力的本领,从钻木取火到航空航天,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或者说是进化,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从来都与人类相伴相生。“技术元素”赋予技术以生命,人是技术进化的动力,而技术的进化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科技与人类正在逐渐融合,或者说人类已经成为科技最适合的载体;“技术元素”的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是它的发展轨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类意志的体现。人作为技术发展的动力之一与“技术元素”同步运动。

3.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认为人工智能必将取代人类,不久的将来人类会沦为机器的奴隶;二是对人类的主体地位有着极度的自信,认为机器始终都是被人控制。前者的依据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其快速,超越了人类智能的进化速度,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只是时间问题。后者的依据是人工智能不具有生命特征,无法融入生物圈从而和自然发生联系,只能作为人类活动的工具而存在。我更偏向于第二种观点,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3.1缺乏创造性的“特长生”

人工智能开发出的机器可能是某一个领域的“特长生”却不是全才。比如AlphaGO是围棋特长生却不能唱歌,计算器是数字计算的天才却不能陪人聊天,情感机器人负责陪伴和情感安慰却不能真正懂得人类的喜怒哀乐,如此等等,它们按照既定的程序运行,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不会偏离轨道也不懂得创造。塞缪尔说:“机器不能输出任何未经输入的东西。”目前最先进的机器人也是依赖于软件运行,软件是通过人来完成更新升级,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人类智能的外在表现。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人有特定的背景和生活习惯,人脑的发育会受到所经历的事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够灵活运用,组合所接受的信息,具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人脑的控制系统复杂和精密程度远远超过智能机器人,因此,人工智能在技术上不及人类智能,它依赖人类智能而进化,能够胜任人类制定的任务,却缺乏人类智能的创造性。

3.2不能思维的人工智能

在回答“机器能否思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对思维进行界定,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系统,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物质载体。“电脑思维”在功能上会向人脑思维不断接近,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不可消除的界限,“电脑思维”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过程,模拟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信息过程,它在本质上区别于人类思维。人脑思维除了能够接受外部信息以外,还能对信息进行主观的加工。人们已经能制造出类人机器人,可是它不能和人一样思维吗,因为思维不仅仅是人脑的生理机能,离开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是不能产生思维的。

3.3是辅助而非替代

人工智能简单明了地说就是人类用来改造世界的技术手段,是辅助性的工具,而不是对人类的替代。人工智能出现的历史并不久远,前文说到了技术和人类的共同进化,当人类有能力利用工具来处理复杂繁琐的工作时,这是人类的进化,也是工具的进化。人工智能被用于帮助人类进行某项工作,才能解放人力,人类智能才可以更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工智能承担了人类活动中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复杂的工作,从而使人类智能转向更核心的科研创造以及思维和判断上来。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完全替代。

关键词: 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是什么 人工智能的主要概念 简述人工智能的定义和概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