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开菠萝财经,作者 | 吴娇颖,编辑 | 金玙璠
(相关资料图)
北上广“阳康”的年轻人,因为生活在老家的爸妈,又提心吊胆了起来。
春节返乡大潮尚未到来,但疫情更快地抵达了各地县城。有爸妈听从子女的嘱咐,提前囤好药品,在县城药物紧缺时,成为了全家人的安全感来源;也有爸妈面对抗原的“两道杠”,仍不愿相信自己“阳了”,更怕被亲戚朋友知晓;还有爸妈怕孩子担心选择隐瞒,却不知道这更让在外的年轻人焦虑。
更让年轻人头疼和无奈的,是很多在老家感染的爸妈,并没有近距离接触过疫情,也没有太多获取权威信息的渠道。
在过去普适的民间生活经验和真假难辨的互联网信息叠加下,他们会被误导选择一些错误的应对办法,比如,过度吃药、迷恋偏方、无效治疗,再向子女和家人积极“反科普”。
现在,除了担心和焦虑,更多年轻人想的是,在父母与病毒的第一次正面接触中,如何让他们接受真实的信息科普,正确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生活在县城的爸妈,阳了
12月初,当北京购买四类药品不再实名登记、有小区允许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时,张晓琪感觉到,疫情防控措施或许有变。
彼时,即便是身在北京的她,对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出现哪些症状、居家治疗如何针对性用药,也是一知半解。看着网上疯传的各种用药清单,她只好叮嘱在湖南老家的爸妈先买些常规感冒药备着。
直到官方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她对照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右美沙芬等药物名称,搜到对应的药物外盒图片,发给爸妈,让他们拿着图片到药店买同款。
爸妈对于她的急切有些不理解,老家县城刚因为出现十几例确诊病例如临大敌,如果核酸检测阳性,会被第一时间送进医院隔离治疗,似乎并没有自己在家吃药的需要。但在她的强烈要求下,还是买了几百块钱的药品备用。
当时,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些药在之后的大半个月里是多么稀缺,又给了全家人多大的安全感。
疫情从北上广传播到小县城的速度,远比张晓琪想象中更快。
半个月后,她的爸妈、外公外婆以及其他亲戚,陆续开始出现发烧、头疼、咳嗽等症状,当时囤的药派上了用场。但用于居家自测的抗原,直到现在她也没能给他们抢到。
妈妈安慰她,在县城,大家普遍不需要通过核酸和抗原来确诊,只要出现典型症状,基本都默认“阳了”,自行在家吃药休养;大约十来天后感觉身体没有异常,就出门了。
最近,她还在托医疗器械公司的朋友帮忙购买血氧仪,“因为家里有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人,最好能随时监测血氧。”
对有些居住在小县城、三年来远离疫情的父母来说,要接受自己“阳了”这件事,其实并不容易。
在山西老家,周斐的妈妈去了一趟菜市场后,出现了嗓子痒、腰疼等症状。一开始,她坚信自己只是感冒了,称最近天气太干燥、出门穿太少、冬天容易得流感。
但抗原结果很快显示“两道杠”。“她看到第二道杠很浅,和网上别人分享的两条红线颜色很深不一样,依然坚称自己没有感染。”周斐说,直到两天后,没出过门的家人也开始发烧、抗原阳性,她妈妈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应该是感染了。
那是12月上旬,小县城感染的人还不多,很多人对“阳了”或“阳过”的人仍心有顾虑。周斐妈妈叮嘱家人,“千万不要往外说,自己在家吃药,不出门就行”。
直到一周后,当地人开始大规模感染,已经转阴康复的她,又成了亲朋好友眼里的“过来人”,大家纷纷找她来分享经验。
为了不让远方的子女担心,还有些父母选择隐瞒病情。
在北京工作的陈晨,是在爸妈感染三天后才知晓的,“一开始,他们还不想让我知道,直到老家亲戚给我打电话,说患有基础病的外婆感染了,去照顾她的妈妈应该也被传染了。”
她着急地打电话回家确认,才知道爸爸已经高烧两天,妈妈因为头晕卧床,两人只能吃一些简单的速食果腹。最近,她每天都要和父母视频通话,并跨城给父母点外卖,“虽然他们也吃不下什么东西,但我心里会好受点。”
小雪的父母独自在河南老家生活,她最担心的,就是父母感染了不告诉她。
过去一个月,她接连给爸妈买了许多N95口罩、抗原、药品,还有血氧仪,以及电解质水、黄桃罐头和各种速食流食。即便已经做好充足的物资储备,她仍非常焦虑,“会想他们知不知道怎么对症吃药,万一出现危急情况怎么去医院,如果去医院没有床位怎么办。”
“阳”了的爸妈:过度吃药、迷信偏方、被“假科普”
除了担心,生活在老家的父母怎么面对和治疗新冠,也让很多子女感到头疼和无奈。
61岁的周斐妈妈,生病后全凭“经验主义”。
比如,她坚持感染了就得吃药,症状严重时还要自作主张加大剂量。“先是吃连花清瘟,她看专家都说这个管用,就一天三顿地吃,还要求症状严重的家人每次多吃两颗。后来看人家都买布洛芬,即便没发烧,她也跟着吃了两颗。”
周斐反复向她强调,布洛芬只是发烧疼痛的时候可以缓解症状,连花清瘟吃多了也有副作用,其他很多药也是如此,但老人并不听劝。
家人陆续感染后,周斐妈妈又从短视频里学到一道偏方,称生姜梨汤可以治疗新冠,又想方设法买来了一袋子生姜和梨,每天给家人熬汤。“我也很难说这东西有没有用,但她总觉得,网上都说有用,那就得多吃。”
在信息相对闭塞、药品紧缺的小县城,用更易得的水果、蔬菜和中草药就能自制得到的“食补偏方”,逐渐在中老年人的朋友圈里流传开来。
陈晨的爸爸从亲戚那里听说,煮大蒜水喝,可以让身体快点好起来,便让陈晨妈妈煮了一锅,还要求家里人都喝。“闻都不用闻,就能想象到那个味道有多可怕,果不其然,他自己喝了两口就吐了。”
感染期间,张晓琪的妈妈给家人分别做了花椒蒸雪梨、红糖姜汤、盐蒸橙子,“据说是权威媒体发布的食疗养生方,专治咳嗽、鼻塞、喉咙痛等症状。”面对女儿对这些偏方是否有用的质疑,她振振有词道,“不一定有用,但总没坏处。”
除了自己吃、让家人吃,对新冠了解甚少但又过度焦虑的父母们,也执着于把看到的各种所谓的“科普”“偏方”“提醒”,转发给身在大城市的子女。
“他们给我转发出门怎么消毒、多吃哪些食物补充营养的信息,只要是无害的,我都随他们去,毕竟爸妈也是出于关心。”小雪说,直到最近她收到一个名为“克雷格尔防毒法”的视频,终于忍不住驳斥了他们。
“因为实在是离谱。”小雪介绍道,视频里,一位身着西装的男性一本正经地称,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的老教授克雷格尔博士,是全球最大的某生化医学公司的首席病毒专家,他的经验是,对待病毒根本不用吃药,即便发烧也不需要吃退热药,但所有的病毒都怕酒精。
随后,该男子拿出一瓶酒,开始演示所谓的“克雷格尔防毒法”:“把酒倒在杯子里,对着杯口重复深呼吸、喝一口,让酒精进入口腔、肺部以及各种器官杀毒,再抹在鼻子、眼睛、耳朵上消毒,病毒就不可能在身体里生存了。”
小雪很担心,欠缺信息辨别能力的爸妈,真的会被这些视频误导,不好好吃药反而只信偏方。但她也没有精力帮助他们一一甄别和筛选哪些是真的科普、哪些是假的传言。
生活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沈之妈妈,则执着于给他转发各种重症、死亡案例,并反复叮嘱他要如何“吸取教训”“听专家的”。
“比如,感染了不能洗澡、康复后千万不要运动等,我也不能反驳这是谣言,毕竟感染后个体差异很大,只能回复‘我没事你别紧张’。”沈之说。
怎样“用魔法打败魔法”?
在被母亲一遍遍“反科普”后,周斐不禁好奇,那些所谓的科普、偏方,都是如何让老人们深信不疑的。
她点开文章和视频链接,认真研究了一番。“不得不说,这些博主营销号是懂传播学和心理学的,把老年人的软肋和痛点拿捏得死死的。”
周斐发现,上一辈人因为早些年网络不发达、信息获取途径有限或者信息接收能力不足,导致在过去的生活中获取了很多不正确或者不准确的经验,而博主营销号又很善于放大这些,印证他们的经验是对的。
在表现形式上,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他们会普遍先讲故事,主题大多是老年人关注的健康、养生、食补等话题,人物则是他们有所耳闻的名人专家;随后提炼故事内核、上价值观,把生活常识和一些不具有普适性的个例放在一起;最后在标题上做文章,比如“一定要转发给你的孩子”“全家人都值得看”之类的。“总之看完之后就让他们感觉,讲得真对、很有道理。”
而那些真正严谨准确的科普,总是会被他们忽略。
“文字不如视频直观,也很难直接亮观点,更不会拿刺激的说法来博眼球,以至于他们觉得又长又难懂,看不下去。”张晓琪曾经致力于给爸妈转发一些真正有用的信息,但总是以失败告终。
沈之是一个拥有1000多粉丝的短视频博主,他能很明显地感受到,那些很多生活在小县城、社交圈狭窄、有效信息获取困难的人,在面对政策调整后快速传播的疫情时,有多焦虑。
12月初,生活在北京的沈之“阳了”之后,就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感染经历和症状。很快,评论区出现了很多年龄偏大的外地网友的留言,“基本都是说自己有什么症状、是不是阳了、烧了两天怎么回事,问我吃了什么药、打没打疫苗、感染了能不能洗澡之类的。”
在评论区咨询的网友受访者供图
“可能就连当地的诊所医生,都不一定能全面准确地向他们提供新冠感染相关的有用信息,所以他们会很迫切地询问‘过来人’的经验,不论是不是专家、权不权威,逮谁问谁,包括刷到的短视频博主。”沈之觉得,这或许也是很多老年人容易被一些博眼球的信息带跑偏的原因。
也因此,他决定及时给生活在老家的父母进行科普、打好预防针,告诉他们新冠感染不可轻视、但也没那么吓人,“阳了”可能出现哪些症状,应该怎么对症吃药。
“但我有两个小技巧,一是没说我‘阳’了,怕他们担心,说的是我有一个朋友感染后的经验,不让他们过度紧张;二是适当夸大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告诉他们一定要对症合理吃药,防止他们过度用药。”沈之分享道。
小雪觉得无奈的是,如今互联网信息驳杂,即便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有时候都很难分辨得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更谈不上把正确的医学和科学知识消化,再传达给家人。
但对于那些明显属于谣言或者有误导嫌疑的信息,她希望,相关平台能够加大监管力度,限制其广泛传播,以讹传讹。
最近,她发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年轻人开始把正确的科普和辟谣信息再次包装,用老年人更习惯和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改写讲述。
这其实不是年轻人第一次试图“用魔法打败魔法”了。在疫情快速从大城市袭向小县城的当下,每一个离家在外的年轻人,可能暂时都很难把悬着的心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