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天天热闻】逆向孵化,“科研飞地”会是释放创新资源的有力途径吗?

时间:2022-08-31 16:01:16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

文|动脉橙果局

不知大家是否有意识到一个现象,资源富集,似乎在任何行业都存在。在医疗创新领域,以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杭州为代表的发达地区聚集了最多的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并且通过完善而丰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继续吸引着优秀的人才和企业聚集,最终形成了强劲的产业生态。

然而在产业建设相对欠成熟的地方,则是另外一番场景。由于供应链、配套不完善,人才建设薄弱,这些地方在企业孵化和项目引进时面临更多困难,在配套完善地区面前鲜有竞争力。

于是,资源天平更加倾斜。最终,发达地区的创新资源越来越拥挤,而产业建设欠成熟的地区资源越发薄弱,难以实现创新企业的培育和人才招引。

这种局面下,“科研飞地”的提出更像是无奈之举,是条件处于劣势的地区发展创新的策略。

01 何为“科研飞地”

“飞地”一词产生于中世纪,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科研飞地”一词严格来说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即某一行政区域允许该区域内注册的企业在另一行政区域进行运营。

由于医疗创新领域的资源富集现象,产业建设欠发达地区要实现项目的“0=1”的孵化,远比发达地区困难。比如,由于供应链不成熟,项目方所需的零部件、耗材或者组装服务,都只能在发达地区才能找到;在产业聚集方面,或许更多同类企业、潜在的合作方也都在这个区域;在人才招聘上,有可能区域内没有同类企业或者专业匹配的高校,既无法实现人才的流通,也难以实现人员的招聘。

并且,由于发达地区已经有了成熟的产业,大部分优秀的人才已经这里落地,这些人才的家庭、生活,以及子女教育都与该城市深度融合,使得他们难以向其他城市流动。

因此,相比项目和人才的硬性引进,通过“科研飞地”模式软性引进,允许人才就近创新孵化,并在成熟之后将项目的产业化后再回落更具可行性。

02 “科研飞地”的运营模式

根据参与角色的不同,“科研飞地”的运营模式可以氛围单一型和协作型两种。

单一型“科研飞地”

单一型“科研飞地”的成立契机主要是“飞地发起方”对产业创新的需求。这种模式下,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允许项目方在其辖区完成公司注册后异地办公。在此期间,项目方注册的公司和团队成员可享受该地的政策扶持和人才补贴。相应的,项目方需要在公司实现产业化之后,将生产基地和销售回落到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辖区内。

单一型“科研飞地”运营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项目方解决了产业配套、资源和供应链的问题,团队成员能够也无需到异地办公;对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的而言,尽管项目方前期不再辖区内实体运营,但其产生但税收、成果都属于自己,且能够满足其对产业建设和产业创新的需求。

协作型”科研飞地”

协作型”科研飞地”在单一型“科研飞地”的基础上加入了“飞地”所在辖区这一角色。相比单方面挖项目,这种模式下则是发达地区和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的协作。

在发达地区,与资源富集伴生的还有产业内部的竞争。协作型“科研飞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达地区产业高度拥挤带来的压力。这种模式首先需要发达地区和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达成共识,允许项目方在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进行注册,在发达地区进行办公。

在此期间,项目方可享受两地的扶持政策和人才补贴。与单一型“科研飞地”一样,项目的投产仍然是在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进行的,但这期间项目带来的产能和税收,则由参与孵化的两地协商分配。

协作型“科研飞地”运营模式

协作模式与前者其实有一些类似,不同的是需求的发起方包含了发达地区和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不同于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s单方面挖掘发达地区的创新资源,这种模式下是两座城市的协作与共生。

协作型“科研飞地”强调的是两地的共生。一方面,某些资源聚集区域或许在生产建设上难度更大。如重庆的“环重医生态圈”地处市区,工业用地相对紧张。

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的人力成本也更高。对于在生产建设方面存在难题的发达地区而言,如果项目方在孵化成功后,因生产建设问题搬迁至其他城市,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因此,与拥有充沛工业用地,且人力成本更低的、希望发展对应产业的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合作,不失为良策。

这种模式可构成三方共赢的局面。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获得了项目,发达地区缓解了用地压力,项目方则能够享受到两地的扶持政策、办公便利、生产阶段的成本也更低。

03 利益相关方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

“科研飞地”模式中,短期内受益但是项目方,而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如果能够帮助项目方完成孵化,则也可以获得长期但受益。在正常的项目招引过程中,招商方一定是希望项目方实体和团队都能落地。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种方式可行性不一定高。通过“科研飞地”模式,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暂时放弃项目落地带来的就业岗位,允许项目方在配套更成熟的地区进行孵化,既能够降低项目招商的难度,也能够降低项目孵化初期的风险。

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这一角色仅存在与协作型“科研飞地”模式中,其参与的动机是因项目过载和用地紧张带来的压力。单一型“科研飞地”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与发达地区形成了竞争,这种竞争存在与项目的孵化期和投产期。

尤其是在投产阶段,如果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的交通和运输问题得以解决,发达地区甚至有可能因资源富集带来的成本上升处于劣势。对于地方来说,投产标志着项目成功走完“0-1”的孵化,也意味着税收和GDP贡献。

因此,协作型“科研飞地”的但是一方面是避免项目流失;另一方面也能将资源集中在更多的项目上,以实现更高的增长。

项目方

无论哪种模式,项目方的诉求其实都很清晰,他们希望获得更大力度扶持,希望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资源,同时不希望给原有的生活带来不便。因此,“科研飞地”的提出则满足了项目方的诉求,也避免了他们两难的境地。

无论是单一型“科研飞地”还是协作型“科研飞地”,项目方都能够在资源更集中或者自己更熟悉的城市进行完成“0-1”的孵化。

此外,作为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引进的重点项目,他们也必然会收到该地区的重视和重点培养。这在项目的早期发展中可能产生极大的主力,人才补贴政策也能够为项目的人员招聘带来优势。

不仅如此,在协作型“科研飞地”中,项目方还能够获得两地政府的培养,甚至可能获得双倍的叠加政策。

04 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以上两种模式,其实不难发现“科研飞地”形成的必要双方是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和项目方。无论那种模式中,这两方的需求都更加强烈(尤其是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而发达地区,如果其存在相应的需求,虽然也可以在其中寻找到可以加入的角色,但并不是必须存在。

而单一型“科研飞地”模式中,体现的则是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与项目方的合作和共识。不过,这种模式下,除了项目早期孵化本身的风险,这种模式可能还存在一些其他隐患。

首先,项目方虽然注册在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的辖区内,但实际运营是在其他城市。因此,在项目方的生产建设回落之前,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的产业建设仍然贫瘠,无法吸引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供应链的企业落户,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产业贫瘠的现状。

其次,由于异地运营,除了必要的汇报以外,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与项目方的交流和沟通都存在一定障碍,也无法实时的了解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甚至可能会出现项目方为了达到运营指标而做“表面文章”的现象。

对于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而言,“科研飞地”模式下的项目引进好比虚拟产品。于是,一部分地区则开始了“飞地孵化器”的建设或者与孵化器直接合作,以孵化器为载体,实现“科研飞地”的实体化。

孵化器角色的介入,衍生出了单一型“科研飞地”的另一种运营方式。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可将该城市内的飞地项目集中在同一地点,也可委托孵化器运营方对项目进行管理。

在孵化器层面,通过与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的合作,可以享受该区域的运营补贴,也可以获得部分项目来源。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孵化机构而言,这种模式也有利于其服务类业务的推广。因此,飞地孵化器也在各地走热。

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江苏省通过推进“飞地”孵化载体建设,探索“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逆向创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累计布局建设“飞地”孵化载体超过60家,在企业联合研发、高端人才项目引进、科技企业孵化、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总体来说,这些载体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政策支持体系化。苏州、无锡等地率先出台政策支持“飞地孵化”建设,鼓励在市外建设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引导创新创业活跃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当地集聚。

太仓市对在市外建设并经备案的“飞地”孵化器,按房租实际发生额的50%给予补贴,每年最高200万元。江阴高新区给予“飞地”孵化器挂牌运营合作方每年最高500万元运营补贴。

二是运作模式多元化。“飞地”孵化载体运作采用政府合作、政企联动、企业共建等多种方式,既有在异地新建孵化器,采用资源链接的模式实施“飞地孵化”,也有重点利用“科研成果转化”的模式实施“飞地孵化”。

如上饶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联合医疗器械行业知名服务商奥咨达等多方共同打造的上饶医创汇,致力于为医生、科学家、创业者等提供从研发、生产、取证到量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南通与深圳联合打造“飞地”孵化器,依靠当地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知名企业集聚的优势,实现人才汇聚、项目引育、产业集群培育的功能;苏州在清华大学旁建立“飞地孵化”产业创新中心,在赛事活动承办、政策宣传、人才引荐、项目孵化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三是建设布局集聚化。从“飞地”孵化载体“飞出地”看,苏州占31.8%、无锡占20.3%、盐城占13%、南通占10.1%;从“飞地”孵化载体“飞入地”看,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资源密集的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中上海占43.4%、北京占17.4%、深圳占13%。

区域的鼓励也带动了一批从事产业孵化企业的积极性。中关村孵化器、奥咨达医创汇等飞地孵化器在全国各地开花。

此外,有孵化器载体介入的“科研飞地”不仅在国内盛行,还衍生出离岸孵化的模式以助力海外项目的引进。

05 “科研飞地”解决了哪些问题?

如一开始所讲,“科研飞地”的提出是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为发展创新产业的无奈之举。那么,最终这一模式解决了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面临的困境吗?似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科研飞地”模式解决了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在项目招引时遇到的一些困难。这一灵活的模式将为他们吸引更多的项目。“科研飞地”也确实让发达地区聚集的资源实现了向外释放。

这里的资源包含了人才、项目,以及产业思维。对许多在发达地区占不到太大优势的项目来说,公司“迁户”就有可能得到更大力度的扶持。对产业整体来说,也将有更多的项目获得机会。

但“科研飞地”模式下,最终这些地区能够引进并实地运营的,其实是项目的生产缓解。而项目的“0-1”过程仍然在发达的地区进行孵化。因此,在项目落地生产前,这些地区都很难形成产业聚集。而最终的产业建设,还需要依靠项目落地后进行再逆向孵化。

因此,如果想要一个非黑即白的回答。“科研飞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建设尚不健全地区产业建设的困境,但这也只是产业建设的第一步。要真正的实现产业建设,供应链、人才链、产业链都需要通过逆向或顺向孵化来解决。

关键词: 在一定程度上 行政区域

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