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环球观焦点:估值翻两倍,退出成功率翻倍,为什么大药企参与投资的Biotech成功率大增?

时间:2022-08-11 18:10:3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动脉新医药


【资料图】

近日,Nature收录的行业报告给出了一组有意思的研究数据:拥有大型药企投资的Biotech退出成功率为46%,无药企参与投资的Biotech退出成功率仅有22%。也就是说,药企参与投资的Biotech退出成功率实现了翻倍。

不仅仅是退出成功率翻倍,大型药企投资的Biotech市值和收购价值的增幅更加惊人——收购估值翻了近2倍。

投资人都看中退出成功率和估值,这组基于2004年-2015年共5331家样本企业得出的研究数据,可以给目前谨慎的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人一些直接的启示。

对于Biotech创始人和大型药企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数据。在近期生物医药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双寒冬中,市场交易量大幅下降。Biotech创始人们希望能逆风翻盘,却在资金流上持续吃紧;大型药企虽手握现金流,但创新转型的步伐较为缓慢。

初创Biotech是小农思想、闭门造车,还是对接生态、合作共赢?这是创始人早期就得思考的战略问题。

时机选择:和大型药企早期合作红利可观

上述报告中,Gina Melchner von Dydiowa等人针对药企投资对Biotech成功率的影响做了多维度数据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重要信息:

首先,这一报告对药企参与投资与Biotech退出成功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拥有大型药企投资的Biotech退出成功率为46%,无药企参与投资的Biotech退出成功率仅有22%。

▲ 图表 1 |是否有大型药企投资的初创公司的成功率对比

浅蓝:有药企投资的Biotech成功率;深蓝:无药企投资的Biotech成功率

有大型药企投资的Biotech市值和收购价值的增幅惊人——收购估值翻了近2倍。上市初创公司市值从1.38 亿美元中位数增加到3.32亿美元,收购价值从 1.36 亿美元中位数增加到3.77 亿美元。

▲ 图表 2 |是否拥有大型药企投资者的初创公司市值和收购价值中位数。a市值;b收购价值。

第二,在投资时机的选择上,早期(临床阶段或临床前阶段)投资红利可观。尽早押宝潜力型Biotech,回报率良好。

现今大型药企和Biotech创业者普遍认为,当Biotech接近退出阶段时,大型药企的投资才显得格外重要。事实上,在临床开发期间(或更早)获得药企投资对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探索。

统计数据表明,当有大型药企参与时,这些仍处临床前阶段的公司成功率会随之提高。没有大型药企参与时,成功率为19%,有大型药企参与时,成功率提升至25%。临床阶段公司也有同样的趋势:成功率从没有大型药企投资时的32%上升到有大型药企投资的38%;虽然由于样本量较小,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但数据差异一定程度上已经为初创公司提供了灵感。

▲ 图表 3 |第一轮风险融资中按开发阶段划分的创业成功率(IPO或被收购)

左:临床前阶段 右:临床期 浅蓝:有大型药企投资 深蓝:无大型药企投资

Biotech是典型的成长型投资赛道,具有巨大的增值潜能。在临床前或临床期阶段甄别潜力企业并参与投资,参与优化临床验证过程,就有机会通过小投资获得临床验证后的高回报。进入POC阶段后,Biotech反而可能面临风险仍存但估值已高的情况。到了临床中后期阶段,确定性确有提升,但近几年估值泡沫化严重,回报率可能下滑,此时的“高投入”未必能带来“高收益”。

国内一些对于产业风向敏感的药企很早就意识到早期投资的利益点,集中布局“养成系”投资。

2022年4月25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其附属公司正大天晴与安源医药签订了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Ⅱ型糖尿病(T2DM)的新型生物药AP025和AP026,在中国和部分亚洲区域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的独家许可和转让协议。

签订协议当时AP025仍在国内开展Ⅰ期临床,AP026在国外仍开展Ⅰ期临床,并计划于2022年在国内申报IND(新药研究申请)。

此外,正大天晴关注的许多创新药物也都仍处于临床前期阶段。

临床期开始合作,对Biotech和药企来说性价比都较高。

统计数据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如上文所述,当有大型药企参与时,仍处临床或临床前阶段的Biotech公司成功率会有约6%的增幅。

对于Biotech来说,已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单打独斗熬几年就能活下来。生物医药产业瞬息之间则风云变幻,时间和现金流极为关键,早或晚一年时间也许就能定生死。这6%的成功率增幅足以应对在临床阶段遇到的许多难题,能享有更优质的研发资源与平台,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新产品因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在临床阶段夭折的风险。

对于大型药企来说,向优质创新企业转型宜早不宜迟,时代洪流向前,有人突围就会有人落后被淘汰。

“竞合时代”:抱团取暖,倍道而进

对中国医药行业而言,国内BD合作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型药企凭借现金流与商业化优势与具备创新力优势的Biotech展开积极合作,逐渐形成“竞合时代”全景格局。

2021年11月底,恒瑞医药发布公告,与基石药业合作。支付最高约13亿元的首付款和研发里程碑款,以及产品上市后年净销售额两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引进抗CTLA-4单抗CS1002,获得CS1002在大中华地区研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权利。

就在刚过去的2022年上半年,石药集团就已经完成独立第三方收购珠海至凡100%权益,珠海至凡持有铭康生物注册资本人民币9445.29万元(其中人民币3286.65万元尚未缴付),占铭康生物于该公告日期的注册资本总额约51%。

这成为国内大型传统药企收购Biotech的里程碑事件,或许也预示着传统制药企业收购浪潮即将开启。

海外Biotech被大药厂并购十分常见,国内的大药厂成功收购Biotech公司的案例不多,创新药赛道中更是寥寥无几。

欧美医药市场成熟较早,药企间有很专业的分工,垄断格局也早已开始形成。大多Biotech创始人心里都有了预期,独立创新研发单一管线产品不难,难的是仅依托自己做成全流程一体化大型药企。因此许多Biotech成立之初就希望借力传统大型药企,特定管线刚做到临床阶段就想要卖掉变现。

国内许多Biotech的创始人都是科研人员出身,创立之初虽产品管线单一,但往往拥有宏大愿景,希望通过横纵扩张,成为研、产、销全产业链的综合型药企,在某个行业大类中拥有一席之地。现在的中国Biotech多数会选择“卖艺不卖身”,只出售一些创新药品的权益,而不愿意被收购。

国内的Biotech创始人亟需转变观念。欧美等成熟医药市场,大部分Biotech企业结局是被大药企收购。这种退出路径事实上是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的冰山一角,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因此这也是大部分Biotech公司诞生即确定的发展路径。

收并购并不意味着结束,相反,有创新技术却不能真正影响市场才是沦没。

关键词: 收购价值 初创公司 正大天晴 发布公告 一定程度上

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