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
文|深燃,作者 | 宛其,编辑 | 李秋涵
一批不想被淘汰的大龄程序员,开始考虑出国找机会。
周岩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在还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算法工程师,今年刚过32岁,虽然公司裁员还未降临到自己身上,但长期超负荷工作和互联网公司隐含的35岁求职卡位,让他不得不提前规划未来。
妻子是同事,在他看来,互联网公司对女性的晋升更不友好。为了两人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长远的职业发展,他已经和妻子达成协议,去国外看看机会,目前已经锁定地点。
尽管程序员在薪资和就业前景上,超过其他岗位,但996、35岁危机,依然是不少程序员们的烦恼。
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1年中国程序员薪资和生活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5岁-29岁的程序员占比最多,达42.5%,而35岁-39岁以上的程序员仅占7.7%,40岁以上的更是仅有1.7%。随着年龄增加,大龄程序员也将面临被优化的局面。
“被裁之后,就去送外卖算了”,程序员陈晓说,自己今年34岁,马上要到传说中会被优化的年龄,他和程序员同事经常这样调侃。但他知道,很多人并不甘心就此转行。
而随着Web3.0的兴起,不少科技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和发展中心,程序员们的求职目的地,开始瞄准新加坡;美国硅谷一直是科技公司的聚集地,这也是大龄程序员们的重要选择地;一些北欧国家在薪资、福利待遇、职场环境等综合条件上有优势,也吸引着国内的程序员们。
为缓解职场焦虑,一些大龄程序员正在进行一场海外迁徙。
逃离996和年龄焦虑
今年5月,85后沈玉在新加坡成功入职了一家金融公司,岗位是开发工程师。
她在互联网工作了十来年,做过敲代码的程序员,中途短暂地做过产品经理,趁着移动互联网的大势,又转做了开发。
她在国内互联网大厂,尽管已经升到小主管,但工作更“卷”,常常996,因为带小组,还额外增加了不少会议。
去年公司陷入危机,她负责的业务线被暂停,身边一些同事被裁,一些跳槽,一些离职回老家,部门分崩离析,她一直很信任的领导,则选择彻底离开互联网行业。被国内互联网红利见顶的声音围绕,她开始重新思考工作带给她的意义。
“我现在更想要work life banlance”,她说。年轻时,可以把工作当作全部,只要工作需要随叫随到。现在,自己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更想留出时间去生活,或许换个环境能解决这些困扰。
需要注意的是,程序员之所以能顺利出国就业,一方面是,求职者并不担心切换到其他国家后,工作技能无法匹配当地的岗位需求。“计算机技术能全球通用,只要技术过硬,找工作不会成为阻碍”,曾在日本工作过的技术人员谭小可介绍。
另一方面是,国外很多岗位没有年龄界限,“目前东南亚、北欧、北美、日韩等地区也缺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他表示。
谭小可是85后,经一位在日本工作的朋友介绍,仅学了一个月的日语,他就义无反顾地去了日本工作。
他是在国内读的本科和硕士,毕业去了一家大型手机公司,做无线研发,在工作四年后,越发觉得这一岗位的技术性不算强,干起来无聊,在公司晋升的天花板也较低。
其次,他厌倦国内一些职场需要维护的人际关系。他介绍,在国内的老东家是一家非常看重绩效的公司。同职级的员工,因为绩效不同,年薪差距可以达十几万。这会导致职场竞争激烈,而又因为组长能直接给下属打考评,影响绩效结果,加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程度。
“如果你和组长走得近一些,关系好点,他在分活的时候,会把一些有亮点的,容易出绩效的活分给你,年终奖也会多一些,岗位提升的机会更大一些”,他说,当时的自己不屑于维护这种人际关系。
他表示,去日本后,在绩效打分上,会相对公平,人际关系会平淡、简单很多。在工作压力上,“如果国内互联网公司的节奏和强度是100分,日本就是70分到75分”,他表示。国内老东家有明确的加班制度,一般都得加班到晚上9点之后。而在日本,无论是富士通、三菱等大公司,还是小型创业公司,大部分上班时间是九个小时,晚上7点就能准时下班。
并且他没有感受到职场中有35岁的年龄焦虑。他出国时是28岁,和他同时应聘的还有一位37岁的中国人。“即便是37岁,在日本也还属于年轻人”,他说。他所在的团队,50多岁的程序员并不鲜见。
找工作容易,融入当地难
2020年,沈玉的丈夫因工作派遣去了新加坡。她离职后,跟随丈夫去新加坡生活了一年,两人才决定都搬到新加坡。
由于本硕毕业于国内前TOP2名校,有多家互联网大厂经验,沈玉到新加坡之后,面试很顺利。不过,她并没有选择高薪工作,而是结合当地薪资水准,离开互联网行业去了一家银行做开发,拿到的薪资低于同资历的同行。“现在的工作状态是朝九晚五,我非常满意”,她说。
不过烦恼也是有的。
“在新加坡租到合适的房子很难”,沈玉表示。她搬到新加坡后,和丈夫租住的这一套50平米公寓,是托朋友留意,同时每天和中介保持联系,一旦有适合的房源就赶紧预定,才抢到的。这里的租房并不比国内一线城市便宜,他们的月租金折合人民币1万多元,想要租住得好,花费还会更高。加上每月1万多元的开销,生活成本并不低。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来说,找一份工作虽然不难,但让人满意的工作仍然是少数。
谭小可是在国内办理工作签证后前往的日本,去到当地后,忙碌了一个月多,他只面试上了一家小型游戏公司。这和过往经验和能力有关。
“我不是在日本留学,之前也没接触过日本外包项目,没有太多优势”,他表示,凭自己当时的能力,只能面试上那家公司,职位和国内工作时一样,只是初级水平的测试岗。现在看来,他觉得入职那家小游戏公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决定。
脱离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也不少。
因为只会一些简单的日语,程序员又是一份偏技术型的工作,在工作中使用一些限定专业名词,谭小可还能和同事做基础的交流,但想要正常社交,融入当地文化,则难度不小。
他提到,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依然有一种“日本人和日本人玩”的隔阂。
“公司下班后,晚上有活动的话,一般不会叫我们”,他说。去超市买东西,吃饭点餐,他能用一些简单的日语交流,但想和当地人深入交流,甚至聊一些文化和历史话题,会很困难。他表示,自己的性格还算活泼,周末会组局踢足球,但日本的同事很难约出来。
“如果你没有成家来到这里,想找一个日本的异性朋友,是比较难的”,谭小可表示。在他看来,最终能留下来的,一类是在日本留学或者语言交流无障碍的职场人。另一类是已经成家,全家搬迁到日本的人。
那些直接去工作的人,想要适应当地的生活,并不容易。
有人留下,有人离开
短期来看,在国外,求职者能缓解年龄焦虑和职场压力,但从长期来看,他们在国外与本地人竞争中,在职场晋升、个人发展等方面,依然困难重重。
程序员出国,很多人选择了新加坡,因为地理位置近,且办理工作签证不难。
不过,知乎网友桑龙提到,他选择了离开新加坡转向美国硅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觉得新加坡现在不适合中国码农。虽然很多科技公司的总部在新加坡,但很多研发岗不在新加坡,或者很多国内公司在新加坡设分部,但总部才是公司主体。新加坡人才有限,支撑不了一个大机构。
他还提到,国内去的人在新加坡最多只能做到一个区域的leader,很难实现宏伟抱负。与国外互联网平台有过交流的职场人也表示,一些国内互联网大厂的人去到新加坡,更像是利用在国内大平台积累的经验,去降维打击。
如果去到一些文化差异大的国家,谭小可表示,除了非常出色的少数人,华人在国外很难晋升到管理层。这也就意味着,一些人在国外职场能发挥的空间也有限。
这对那些出国想要追求“躺平”的程序员来说不是很大问题,但如果是想要追求一番事业,就需要慎重抉择了。
已经36岁的刘洋,是在一家创业型公司工作的“大龄码农”。近几年,身边的同事、朋友也都陆续出国,他依然不为所动。他解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还想做一些“创新性”工作。
对人才的匹配上,国内外也存在差异。
“国内的公司更喜欢把程序员看作螺丝钉,尽量把工作细化,每个人都在做重复的工作。产品、运营、设计、程序员的分界线也非常明确,几乎不会一人饰多角”,一位知乎网友说,国外更注重全栈工程师,能兼顾产品、设计、代码是最好的。
目前,谭小可已经从日本回到了家乡西安。他说,待了两年,还是觉得自己更适合在国内生活。在日本,他也去了不同城市旅游,但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公司、出租房两点一线,生活有点无聊。“像程序员这类和电脑打交道的人,融入日本的程度不如那些在日本开饭店、从事服务业的人”,他表示。
考虑到工作能力、职业方向,以及自身的长期发展,他觉得还是国内更合适。他提到,原来在国内没有跳槽的同事发展得都不错,有的人在西安年薪能达到一百多万,他觉得,就没必要往国外跑了。
他如今已经成家立业,也有了小孩。“现在行业内倡导‘专精特新’,我在职场平台上看到过一些专业、新颖的中小企业。想过几年稳定的生活,积蓄能量,再出发”,他说。
周岩和妻子正在为去美国做准备,每天下班会刷算法题和学习英语,对即将到来的国外生活充满了期待。
出国到底是不是中年程序员最好的出路,每个人答案都不一样。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周岩、陈晓、沈玉、谭小可、刘洋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