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毛大庆:疫情之下的生命长度,不是一道算术题

时间:2022-05-17 11:03:06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作者为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2020年初至今的两年多里,中国在新冠疫情的防控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就本身当然是值得称道的,但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将这种成就进行量化。

在动态清零、静态生活、居家办公、方舱速度、分区隔离的一系列防控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极少有经济学家拿出可验证的参考公式,并给出这些成就的数字化版本。

几天前,清华大学的李稻葵教授用专业视角和精细数据进行分析,用非常具有创建性的公式推导出了一个量化结论:中国过去两年的防疫,相当于让每个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增加了十天。

按照美国公布的死亡人数推算,假如中国没有做好防疫工作,过去两年将有400万人因新冠病逝。

400万×10年(死亡人数平均减少寿命)×365天÷14亿≈10(天)

故此,过去两年的抗疫成果,平均到每个人,每年可以增寿5天,两年共10天。

关于“两年防疫增寿十天”的测算方法是否精确,是否合理,那是经济学家与数学公式之间的问题,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不需要数据,他们只有最直观的、最现实的生活感受。

01 年轻的一年,无法用金钱测度数

前一段时间,有一句话突然火了: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了三年。

疫情防控的两年多里,那些无法离开校园进行社会实践、远离了社会大学的年轻人,那些为了养家糊口随时准备出门打拼为却被隔离在家中寸步难行的中年人,他们的生命长度如何测算?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的教学节奏都被打乱了,青少年本应每天有规律地来到课堂听讲,与老师同学交流,放学后有条不紊的完成课后作业。

大量学校正在采用网络授课的教学模式,对于特别需要师生互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而言,长此以往,教学质量何以保障?

学习专注力和沉浸感的缺失,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才培育体系的整体滑坡,这种影响不会立即显现。几年后,当这批疫情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进入社会后,面对国际科技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国如何应对?

我认识的一家创业公司里,有上百名90后的年轻员工,这些处在黄金年龄的劳动力,本可以在工作时间内产出更多价值,但现在只能居家办公。

居家办公对于一部分工作内容还算适用,但对于更多企业来讲,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最近的工作日里,常能看到人们相约爬山越野露营,到公园里划船,去湖边烧烤……没有人工作,长此以往,企业生存难以为继。

一边是企业无法开工没有生产经营效益,另一边是劳动力只能拿到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保障而变得游手好闲,虚度时光,他们的生命,又当如何测算?

我理解,李教授的测算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是对祖国的一片真情,也是对人民的一片赤诚,更是基于自己专业身份的一种表达。

但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很多情况,其实也很有必要被纳入到这种测算的考量指标之中。

据我所知,很多小城市正在采取“预防式封城”的防疫策略,即在本域没有疫情感染病例,但临域出现病例,哪怕只是个位数的病例之后,本域立即采取全域居民静态生活,全域核酸检测,全域只出不进的防疫策略。

当一座城市中没有人生产劳动,没有企业创造价值,接下来,我们将如何测算现实中的经济数据呢?

02 生命的维度不仅限于时间长短

每天有24小时,在常态的生活环境下,一个成年人大概有10个小时是处在工作和通勤状态下的,他是可以产生价值的。

有些人的工作就是要长期频繁出差,但现在的情况是,或者不出差,那就没有收入,或者出差,随之而来的风险是,到了外地很可能先要隔离14天,在最理想情况下,工作完成后,可以返城。更糟糕的情况是,很多人“有去无回”,滞留在外地无法开展正常业务。

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部分城市的医院在患者收治时采用过于严苛的收治标准,导致病患因未能及时就医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这些都是疫情防控过程中发生的次生灾害,希望经济学家也能将这些情况考虑到测算公式中。

疫情持续不减,除了对于人们的生活秩序、工作节奏造成影响之外,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状态。自从大流行时代以来,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疫情在不知不觉对人类造成负面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数据,疫情导致2020年抑郁症患病率增加约0.53亿,增加幅度约27.6%。焦虑症患病率增加了约0.76亿,增加幅度约25.6%。

疫情之后,青少年自杀率是正常年份的二到三倍。所以从灾难的角度来说,新冠疫情肯定是历史上人类受到影响最大的一次。

在这样巨大体量的灾难面前,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回答的问题。

我想,生命的意义有很多种,生命是由多维要素构成的,而不应陷于时间的单维逻辑之中。

科学家、经济学家的视角更加理性客观,但疫情之下最直观的生命体验是无法简单地用数字换算。

李教授的“平均算法”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细节。生命科学与经济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学术领域,生命在微观上是不可能被平均分配的。

03 写在最后

如果可以选择,你是愿意为自己的生命多添十日,还是愿意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与美好的生活中?

生命,从来就不是一道算术题,也不是一道选择题,更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判断题。

生命的课题,无人能解,唯有自知。

愿疫情早日结束,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毛大庆简介】

毛大庆,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学博士,区域经济、人口学与城市更新学者。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促创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北京新闻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

著有《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等。

爱好马拉松运动,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截止2022年5月,已经完成全程马拉松130个。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仪式火炬手。

关键词: 经济学家 他们的生命 死亡人数 长此以往 生命的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