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音综救不了华语乐坛

时间:2022-03-22 14:19:25

文 | 音乐先声,作者 | 夏天, 编辑 | 范志辉

最近,歌手信(苏见信,信乐团前主唱“信”)在《天赐的声音3》里关于翻唱与原创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场大讨论。

信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所有的电视台都在做翻唱的歌,你要我们怎么进步?唯一会进步的就是编曲,只有编曲在进步,只有唱功在进步,那我们的原创在哪里?”

面对信抛出的诘问,台下的歌手和乐评人显然有些意外或许期待,有的顾左右而言他,有的忙着打圆场。其中,周深的回应算是正面回答了信的问题,“原创是有门槛的,无论是写或者听,而一直在翻唱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有新鲜感或是一个精彩的翻唱,会拉到很多人一起来听更多的音乐。”最后,他落脚在音综太难做了,歌手想要有舞台也太难了,格局一下子就出来了。

确实,近几年在各大节目和媒体上关于华语乐坛退步的声音此起彼伏,已经成为诈尸话题。且不论华语乐坛是否退步,即使是在退步,优质原创作品不足,该不该由音乐综艺来背锅?

原创音乐不足,音综的锅?

信在节目里关于翻唱综艺的质问,其实反映了很多人的内心想法,毕竟从《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到《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这么多年来音综的主流确实都以翻唱为主,而时至今日更是说是早已审美疲劳了。

但另一方面,信的说法也并不严谨。

其一,市面上并非都是翻唱类音综。从早年的《中国好歌曲》《中国有嘻哈》到近两年的《乐队的夏天》《说唱新世代》等,口碑与收视俱佳的原唱类音综并不少,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无奈都办不长。再者,即使是翻唱类音综,也并不排斥原创作品,往往还会助推原创音乐的发展。比如,赵雷的原创作品《成都》便是通过翻唱类音综《歌手》而出圈。

其二,翻唱与原创也并不是对立关系。经典原创的身后往往跟着大量翻唱,不同版本的翻唱作品在二次创作中赋予原唱作品新的生命力,如邓紫棋版的《喜欢你》便是对原作的一次经典演绎。同时,因为翻唱而带火原创的案例并不少,2013年左立在《快乐男生》中翻唱《董小姐》让宋东野和民谣走进了大众视野;2015年赵大格在《中国好声音4》中对《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的改编也让阿肆走进了大众视野。

跳出综艺本身来看,原创音乐发展本是产业生态问题,指望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音综去解决华语乐坛多年来的弊病,未免有些期待过高。对于节目制作方来说,无论是翻唱、原创还是选秀,他们追求的是节目的收视率及其带来的高额广告赞助,需要对广告主和电视台负责。

一档综艺成功与否的衡量指标,主要就是看节目的大众影响力和关注度,因此节目内容需要服务于综艺中的故事性、冲突性、新鲜感,而不是音乐性,或者是否原创。

据媒体报道,《歌手》第一季到第三季的节目冠名商立白集团的冠名赞助费分别是1.5亿、2.35亿、3亿,相应的年广告费总额分别为2.5亿、9.85亿和10亿。而到了第四季,冠名《歌手》节目的伊利冠名总金额为6亿元,当年的广告总额高达15亿元。

在推动华语乐坛进步和动辄十几亿的综艺生意面前,你觉得节目制作方会选择哪一边?

就这点来看,《天赐的声音》可谓是深谙其中玩法,从前几季的丁太升到这一季的梁源,毒舌乐评人的靶子从未缺位。信的此番言论被剪辑出来,首要原因便是其场合与言论的戏剧冲突极具看点,而不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

当然,不可否认,好的综艺在用音乐讲故事的同时,也也确实可以起到推广音乐的作用。比如,《声入人心》不仅走红了阿云嘎、郑云龙,更带动了音乐剧热;《中国有嘻哈》让嘻哈这一小众的音乐类型迅速在音乐市场走红;《乐队的夏天》掀起摇滚热,让年轻人走进了livehouse。

但要明确的是,这些都是音综在商业成功之外的副产品,而非主要目的。这样的双赢可遇不可求,更无须苛责音综担负起这样的历史重任。

音综救不了华语乐坛

话说回来,别说解决华语乐坛的原创困境,音综本身都有些自身难保了。

目前,音综面临的困境并不比原创音乐更乐观。音综一直都是网综和台综的大头类型,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歌手》《乐队的夏天》等头部音综IP均在2021年停做,IP老化、审美疲劳等问题突出。

与此同时,虽然在嘉宾阵容更加强大,节目制作也越来越精心,但无论赛制如何变化,都逃不出模式化的导师、学员、组队PK,数十年如一日的演绎让观众日渐审美疲劳。

翻唱困难重重,原创也不好搞。

虽有原创度高、模式新颖的《乐队的夏天》《中国有嘻哈》在市场上掀起一股全民观看热潮,但在消耗优质音乐存量后,节目很在再继续开发。后续的音乐资源即便足够制作一部中小体量的综艺,却很难在综艺赞助商扎堆头部的情况下拿到赞助。

尤其是近年来疫情影响下,品牌综艺合作大幅度减少,节目方更是不敢轻易创新。“击壤洞察”发布的《2021综艺招商白皮书》显示,2021年有483个新广告品牌进军综艺市场,但退出综艺投放的品牌达到惊人的744家。这一情况也延续到了今年第一季度的综艺节目上,各平台“招商项目数”给出的数据同样让人堪忧。

资本厌恶风险,各综艺为了让收视率更有保证,自然会倾向于选择经过市场验证、收益更有保障的传统节目模式,其中找大咖唱接受度广的金曲就是最稳妥的选择。

在这样的寒冬背景下,也难怪周深在节目中感叹,“做音综真的很难,太难了,就是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而华语乐坛的困境,究其原因更多是行业环境的急剧变化。

在此前文章《听说华语乐坛又要完了?》中提到,从唱片业时代到数字音乐的产业转型期,华语乐坛此前如唱片公司这样的“把关人”角色已经缺失多年,失去了由行业各方达成的一套切实可行的筛选机制。而随着音乐行业门槛的大大降低,各种层次不齐的音乐一股脑全部涌入市场,等待市场作出数据和算法上的定夺,专业层面的声音由于失去了话语权,集体失语。

这也意味着,尽管市场上爆发出了所谓40万原创音乐人,其作品质量必然是层次不齐的;加上下沉用户的审美教育却没跟上,导致各类备受诟病的流量神曲站在了风口,反过来裹挟了市场审美与创作标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音综所呈现出的翻唱类综艺比重高、存活期长的特征,正是对优质原创音乐不足、流量主导市场审美这一现象的反映。

结语

说一千道一万,音综只是一宣发渠道,别说推新造星,甚至引领主流审美都很难做到。

真正与原创音乐直接相关的是音乐人、唱片公司及音乐平台,他们对原创音乐的影响更大。听众的音乐审美、版税是否公开透明、音乐创作是否唯流量论……这些供给端与需求端的考量,对原创音乐的影响远远大于音综。而音综的作用,更像是原创作品的质量与市场需求积累到一定量之后的顺水推舟。

信在节目中发出“那我们的原创在哪里?”的疑问,除了寥寥几个原创的音综,原创音乐大多时候在朝不保夕却诚意满满的livehouse,在各大音乐平台的歌单列表里,在好作品对于听众的一击即中,更在音乐人对于本心的尊重与坚守。

好的原创音乐常有,但却不一定第一时间被大众广泛认知。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生态让其自然生发。

关键词: 华语乐坛 审美疲劳 节目制作 中国好声音 话说回来

返回顶部